首页

Sm女王在线视频

时间:2025-05-25 09:21:24 作者:向绿而行 2025年“伊春生态日”系列活动启幕 浏览量:91176

  中新网济南3月16日电 题:“00后”老将舞动“国风轮滑” 跨界传播中国文化

  记者 赵晓

  “00后”秦雨晴近来正在酝酿设计一个新的登场方式,期冀今年9月在意大利世界轮滑锦标赛上,一展“中国风”。

  3月开学后不久,记者在齐鲁师范学院见到秦雨晴,她刚刚结束在四川成都的集训,回到校园开启“三点一线”生活。身材纤细,面容清秀,这位19岁的大学生看似稚嫩,却是活跃在赛场上的“老将”。

秦雨晴在学校穿戴轮滑鞋,准备练习。赵晓 摄

  作为中国自由式轮滑国家队现役队队员,秦雨晴与轮滑相伴14载,自11岁进入国家队以来,多次在国际公开赛、亚洲轮滑锦标赛、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等国内外赛事中夺冠。

2023年8月,秦雨晴身着一袭“敦煌飞仙”彩衣亮相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。受访者供图

  与其他运动员不同,她的轮滑生涯与国风紧密相连。

  2023年8月,秦雨晴身着一袭“敦煌飞仙”彩衣亮相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,以手势、步法等再现古老敦煌壁画上的“飞天”舞姿,其间斩获成年女子组花式绕桩冠军。

秦雨晴在赛场上以手势、步法等再现古老敦煌壁画上的“飞天”舞姿。受访者供图

  “光看服装已经赢了”“像是从壁画中走出的仙子”“敦煌壁画瞬间活了”……相关视频在B站平台广泛传播,受到网友关注,单条最高播放量超174万。

秦雨晴站在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领奖台上。受访者供图

  “把敦煌元素融入轮滑的创意,来自于我日常接触国学、学习舞蹈的积累。”秦雨晴说,受家庭氛围熏陶,她从小喜欢国标舞、古典舞、中国民乐等,尤其对国风国潮情有独钟。

  在参赛过程中,秦雨晴不断尝试把轮滑和国风结合。扮花木兰形象,穿“青花瓷”服饰,配《咏春》音乐,学京剧动作……国风元素逐渐成为秦雨晴出现在轮滑赛场上的醒目标志。

秦雨晴在轮滑比赛中扮花木兰形象。受访者供图

  “我希望每一次参赛,尤其是在国际赛场上,通过我的服饰造型、肢体动作等,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中国选手。”秦雨晴告诉记者,她曾在韩国、荷兰、西班牙等国家举办的轮滑赛上,展示独具韵味的“中式美学”。很多外国运动员赛后主动找她了解中国文化,还邀约一起拍摄照片或视频。

  自由式轮滑比赛评分分为技术分和艺术分,尽管艺术方面的出色表现是秦雨晴的加分项,但也对她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每一次创新编排方式,她都要重新打磨技术,适应新服饰、新舞蹈动作。

秦雨晴在学校练习打磨轮滑技术。赵晓 摄

  “有时越练越兴奋,常常忘记了时间,摔跤、受伤在所难免,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来,这些都是我在轮滑生涯中留下的宝贵脚印。”秦雨晴称。

秦雨晴在学校练习打磨轮滑技术。赵晓 摄

  作为秦雨晴在校指导老师,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轮滑队主教练卞守新说,在他眼中,秦雨晴自信、乐观、勤奋并且很有自己的想法。随着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“Z世代”年轻人成为中国轮滑队主力,轮滑运动的竞赛形式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,其中轮滑与国风的融合,彰显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。

秦雨晴在校园里与同学们一同训练。齐鲁师范学院供图

  记者观察发现,不仅是轮滑项目,近几年在各类体育项目比赛现场,“中国风”元素频现,惊艳海内外观众。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,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武大靖佩戴“华夏战神孙大圣”头盔,中国滑雪选手谷爱凌身穿“金龙战袍”,甚至有外国选手把锦鲤、长城、大熊猫等图案印在头盔上,引网友直呼:“太懂中国!”

  所谓“文体不分家”,从北京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、杭州亚运会,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被广泛运用。竞技精神与国风文化碰撞交融,正为中国文化破圈“出海”打开一扇新窗口。

  “未来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一名轮滑运动员,更能借轮滑与国风的融合,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使者。即使有一天滑不动,也要继续为培养下一代轮滑运动员发光发热。”秦雨晴如是说。(完)

【编辑:于晓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建校10年 延续港中大创校先贤精神

“‘心结’没解开,澄清工作就不算真正结束。”得知情况后,驻卫健局纪检监察组3次上门回访开导,边解读纪法政策,边做思想工作,王某这才逐渐调整心态,重拾干事创业信心。

叶光富:向所有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奋斗者、攀登者致敬

近年来,青岛啤酒节遍地开花,今年青岛啤酒在全国80多个城市陆续举办啤酒节,以啤酒之名深入城市肌理,打造节庆场景,引燃盛夏烟火,给予市民游客充分的参与感。

《琼海记》新书在海南博鳌发布

“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或者中国文化,但中国地大物博,用一个标签来定义中国,只能反映出部分的真实,毕竟中国文化实在是太丰富了。”

维权关口前移 甘肃逾七千家单位实行“线下七日无理由退货”

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介绍,当前要抓紧排涝除渍,防止农作物长时间浸泡。同时,抓好改种补种,做好“一喷多促”,确保秋粮稳产增产。

从失联到救援:“孤岛”江湾镇暴雨洪灾中的72小时

“半路出家,研究石刻,完全是出于一种热爱。”为了摸清西藏石刻文化的家底、保护石刻文物并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,格旺2014年开始开展石刻调研工作。他走遍了全区74县区,走访石刻文物遗存点,开展石刻文物遗存点调查,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刻、石碑进行鉴定及数据采集工作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